畢業於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孫長青,8月份參加連雲港東海縣鄉鎮政法綜治人員公開招聘,以優異的綜合成績被房山鎮政法綜治辦公室招用。“上班2個多月,平常做台賬,或跟老同志到村裡學調解,挺充實。”25歲的她昨天在電話中告訴記者。
  雖然進的是事業單位、乾的是機關崗、拿的是每月1500元財政工資,但孫長青的“飯碗”不算硬——沒有事業編製,每年簽一次勞動合同,可謂“半泥半鐵”。全縣和她同批招錄進崗的共32人,是東海首次以“定崗不進編”方式公開招聘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。
  行政事業單位編製凍結好幾年了,沒有編製就不能進人,即使進人,財政也不撥工資。可現在,該縣編辦、人社部門公開招聘事業非在編人員,並由財政發工資,不是與現行法規相抵觸嗎?但“東海用人新模式”上周一經披露,卻引發不少喝彩聲,省內很多地方打算學習效仿,用以解決困擾他們多年的“編製凍結和不足”難題。那麼,東海的探索是否符合事業單位改革導向?能否大面積推廣複製?
  “誰不知道編製是硬杠杠?可發展是第一要務,工作需要,只好變通著來,總不能坐等編製下來再幹事吧?”東海縣編製辦公室主任單興華告訴記者,東海是財政轉移支付縣,行政事業單位要增加編製須省里批,可這幾年上報新增的事業編製省里一個未批,要求內部調劑解決。可哪個單位願意讓出自己的編製?
  此次縣編辦共核增“定崗不進編”事業人員104名,下轉A4版
  上接A1版 目前已公開招用32名鄉鎮政法綜治和17名縣水晶博物館人員,餘下的55個名額即將用於城管、商務新區人員公開招聘。
  該縣新近建成全國最大的水晶博物館,其主管部門、縣新聞出版局辦公室主任李蕾告訴記者,好不容易在系統內調劑了2人,哪裡夠?好在向社會招聘了17名合同制人員,解決了用人急需,也減輕了財政負擔,此次招聘可謂“及時雨”。
  財政發工資怎麼是“減負”?負責招聘的縣人社局人才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範志兵解釋說,招聘人員統一月工資1500元,每年再繳納4000元企業保險,“如果是正式在編人員,支出至少翻番。”原來,這“減輕財政負擔”,是相對於“同工同酬”“同保險”而言。
  經過比對,省編製辦事業處長歐陽波認為,東海的做法沒有增加編製,也沒有增加財政供養人員,但客觀上增加了財政工資性支出。
  省人社廳事業管理處長白偉透露,國家及省尚無編製或編外人員管理的“上位法”,南京、蘇州也曾有事業單位“定崗不進編”的零星招聘,但像東海這樣大規模公開招聘還是首次。儘管是局部探索,宏觀上仍應從嚴控制,以防“編外人員”泛濫。
  在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教授肖澤晟看來,東海的做法,撞了編製這個公共制度的“腰”,其啟示價值要大於用人效果。他說,中央要求編製“控制總量、盤活存量、有增有減”是基於現實考量,因為許多事業單位人滿為患。但實際上,編製已成各單位“私有財產”,只能增不能減,政府無法調控,這便催生出“定崗不進編”這一“四不像”來。他呼籲,各單位的編製、人員、崗位要公開接受社會監督,通過政府機構改革和編製結構優化,“瘦身”機關,“強身”基層,走出“精簡-膨脹-再精簡-再膨脹”的怪圈。
  “同工不同酬,是東海此次用人的軟肋。”南京大學勞動法副教授黃秀梅說,不管在編與否,都要遵守《勞動法》,做到同工同酬同權,否則易引起勞資糾紛。事實上,東海此次所招聘人員多抱有“臨時觀念”。他們中不止一人告訴記者,“工資還不如保安高,先幹了再說。有六七個人還參加了上月24日的國考。”對此,黃秀梅分析說,這又帶來新問題,由於編製、待遇不到位,人員沒有歸屬感,留不住人。
  人社部人事爭議仲裁專家委員、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係研究所副所長程延園教授擔心,以上“編外人員”若從事城管、政法工作,會遭遇其身份帶來的執法困境,不僅易“出事”,而且出事後也易被“頂包”。
 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研究員對“基層難”表示理解。他分析,儘管中央嚴禁以考核、評比、項目審批、經費劃撥等條件,要求下級政府增設對口機構或增加編製人員,但下級往往“不敢頂”或“頂不住”,只好變通應對。當然,有的地方也會“搭車進人”。解決編製人員不足,最終要靠深化改革。他建議,東海要著眼事業單位改革大局,進行轉變職能為核心的用人制度創新,多試點完善、少匆忙推廣,其它地方也不要盲目跟進,防止“編外人員”新一輪膨脹和“清退難”。
  本報記者林 培  (原標題:半泥半鐵“飯碗”,該留還是該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87wusj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